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與智能設備的普及,電池技術的革新成為科技領域的焦點議題。如何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實現鋰離子電池的極速充電,一直是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
近日,溫州大學與燕山大學聯合科研團隊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的*新研究成果,為這一難題提供了突破性的解決方案——他們通過創新性的界面工程設計與材料結構調控,成功將鈮鎢氧化物(NbWO)基鋰電池的充電速度提升至驚人的80倍率(45秒充入理論容量的68.5%),并展現出優異的能量密度與循環穩定性。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快速充電材料的深層工作機制,更為下一代高功率儲能設備的開發指明了方向。
傳統鋰離子電池的充電速度受限于電極材料中鋰離子的擴散速率與界面反應動力學。以鈮鎢氧化物為代表的層狀氧化物材料,因其獨特的晶體結構曾被寄予厚望,但其實際應用始終受困于晶格畸變與鋰離子傳輸各向異性兩大瓶頸。研究團隊通過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實現了對Li+嵌入過程的動態觀測,發現當充電電流增大時,材料內部的Jahn-Teller效應會引發晶格結構的動態松弛:原本因鋰離子快速占據導致的局部應力,反而促使鈮鎢原子位點發生隨機位移,意外降低了晶格畸變程度,從而形成有利于快速嵌鋰的動態平衡態。這種“以動制靜”的機制顛覆了傳統認知,為設計高速率電極材料提供了全新思路。
這項研究的意義遠不止于實驗室數據的突破。從智能手機的“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到電動汽車的“充電一刻鐘續航五百公里”,快速充電技術正在重塑現代社會的能源使用模式。鈮鎢氧化物基材料的高功率特性使其在電網調峰、電動航空等領域同樣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回顧這場持續數十年的電池技術競賽,每一次突破都離不開對材料本征特性的深刻理解與創造性應用。從*初的鈷酸鋰到當下的富鋰錳基材料,科學家們始終在與材料的局限性博弈。此次溫州大學團隊的研究成果再次證明,將基礎科學研究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能夠開辟出顛覆性的技術創新路徑。隨著商業化進程的加速,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十年內,快速充電技術將從實驗室走向千家萬戶,徹底改變人類的能源消費方式。
鏈接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6TKYVllunRqoqKkbYn_Bjg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