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擁有“有色金屬之鄉”的盛名下,思考湖南礦業明日走向何處,如何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一致,是一個不能繞過的重要課題。
資源豐富
占全國探明儲量的53.21%
礦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工業的“糧食”和“血液”。我國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和30%以上的生產生活用水,都來自礦產資源。我省礦產資源的潛在價值約為1.2萬億元,排全國第16位。
湖南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種類齊全、配套程度較高。據湖南地質部門統計,截至1999年底,探明礦產1196處,發現各類礦床點6000余處,已發現各類礦產120種,占全國已發現171種礦產的70.18%,已探明有儲量的礦產101種,占全國已探明儲量156種礦產的53.21%,位居國內前五位的有41種,在45種主要礦產中,我省探明儲量的有37種。其中居*位的有11種,居第二位的有8種,居第三位的有6種,而居國內前10位的有64種,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礦產的156種的41%。
有色金屬鎢、鉍、銻、錫、鉛、鋅,黑色金屬錳、釩,非金屬隱晶質石墨、玻璃用砂巖、重晶石、螢石、海泡石粘土等在全國的礦產資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鎢、銻、錳、鈾、隱晶質石墨、重晶石在世界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他們構成了湖南的優勢,也構成了國家優勢。而且這些優勢礦產大多還在繼續擴大儲量,例如近年在湘南騎田嶺——大義山一帶發現新的錫礦類型,其中芙蓉錫礦有望成為超大型礦,與國內著名的云南個舊錫礦、廣西大廠錫礦齊名,并可能超過他們。
“有色金屬可以說沒有湖南的優勢,也就沒有國家的優勢。雖然,隨著資源的開采,后備資源出現不足,但是,湖南目前尚能保持‘有色金屬之鄉’的美譽。”湖南省地質研究所童潛明認為。
優勢衰落
過度采掘資源瀕臨枯竭
“一般來說,大兒子較早承擔家務,幾十年后也容易衰老。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同樣也有從豐沛到枯竭的過程。”童潛明如此形容湖南優勢礦產資源在衰落的現實。
從湖南的情況來看,全省礦產資源總量較豐富,但是人均資源少,后備資源不足。礦產資源潛在價值1.2萬億元,位居全國第16位,人均排全國第22位。礦產資源的供給形勢不容樂觀,總體趨勢是優的不“優”,缺的更缺。
目前,湖南的鎢、銻、錳、隱晶質石墨等產量居全國*。但是,隨著儲量消耗嚴重,接替資源不足,優勢資源已有隱“憂”。
一方面,由于接替資源不足,優勢資源優勢難再。按工業儲量計算,湖南幾種主要優勢礦產的可供程度分別為:鉛可供開采7.8年,自給率20% ;鋅可供開采8.5年,自給率22.4%;銻可供開采4.6年,自給率56.9%;錫可供開采17年。
株洲冶煉廠是我國三大有色冶煉廠之一,鉛鋅總產量全國*,世界第四,其鉛鋅精礦年需26萬噸,湖南可供量只有30%左右。株洲
硬質合金廠鎢精礦,湖南只可供40%。2005年以后,78%的鋅礦石、80%以上的鉛礦石需要從省外購進。能夠保證供應的只有鈾、鉻、水泥用灰巖等。冷水江錫礦山曾號稱世界銻都,銻儲量世界*,但經歷百年采掘,如今已近瀕臨枯竭,湖南銻儲量也從世界*滑到國內第二,次于廣西。
許多大型骨干礦山因資源不足面臨關閉。湖南13家國有大型有色金屬礦山企業,因資源枯竭已關閉7家,其余幾家也有大量礦工面臨下崗。
另一方面,短的更“短”。湖南礦產資源稟賦存在很大缺陷,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石油、煤炭、鐵礦石、天然氣、鉀鹽等15種大宗支柱性礦產,湖南沒有探明儲量,全部依賴進口。以鐵礦石為例,湖南資源儲量為11.05億噸,居全國第13位,但貧礦占99.24%,年產量僅100萬噸左右,近幾年需求量都在400萬噸以上,需大量購進。十五期間,華菱集團計劃鋼產量從600萬噸升到1000萬噸,原料需求也將翻番。
據測算,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37種礦產中,湖南不能滿足需求的達十多種,主要礦產資源質量不高,低品位、難選冶礦產多。如鐵儲量的73%為難選冶的赤鐵礦,富礦不足1%;磷礦以膠磷礦為主,品位低,選冶難度大;錳、釩、金、銀及部分鉛鋅礦都存在富礦少貧礦多、單一礦產的礦區少、共伴生組分的礦區多等問題。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問題突出。一是資源利用粗放低效。經濟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是依靠大量資源投入實現的,資源開發的綜合利用率低,采富棄貧、采主棄輔、采厚棄薄的現象普遍。湖南能源利用效率為33%,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分別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0個和20個百分點,對共生伴生礦進行綜合回收的僅30%,綜合回收率不到20%。二是非法采礦屢禁不止,盜采國家資源,引發嚴重安全隱患和資源破壞。
據國土資源部門的一項數據顯示,如果金屬礦山回收率提高10個百分點,我國就會節約幾千萬噸的礦石量,相當于新建十幾座大型礦山。
“斷層”危機
礦產地減少人才流失
湖南之所以曾為有色金屬之鄉,除了資源稟賦外,也得益于湖南是地質勘探研究強省,地質勘探在解放前就走在全國前列了。童潛明說,現在看來,這是好事,也令人憂慮:湖南要找到露在地表的礦是不可能的了,因為以前的地質工作很充分了。解放后,桃林鉛鋅礦、黃沙坪鉛鋅礦、柿竹園特大鎢鋅鉍鉬礦、芙蓉錫礦等為數可觀的一大批大型礦床被勘探發現。
一方面是超常規開采資源,一方面是“黃豆子挑熟的撿,肉挑肥的吃”,隨之而來的是資源的大量破壞和浪費,后備礦產資源卻尤顯不足。
從中國期刊數據庫里搜索,關于成礦預測的報告論文,2001年到2005年,全國只有103篇,而湖南僅僅只有一篇。
童潛明說,這種地質研究的斷層,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初露端倪了。地勘工作量逐步減少,1991年-1999年礦產地的發現,包括新增礦產地、通過工作有進展的礦產地、可進一步工作的礦產地都呈遞減趨勢,遞交的地質報告在1992年以后也急劇減少。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當時投入少,地質部門的錢只夠養人,地質研究逐漸停滯。另一方面,由于當時礦業不景氣,地質院校、地質專業紛紛摘帽子、緊縮招生,全國十多所地質學院、煤炭學院只剩中國地質大學沒改名,一些地質系也紛紛改為環境資源學院。上個世紀90年代,湖南兩三萬人的地質隊伍壓縮到了幾百人。
地質工作除了理論知識扎實外,必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據透露,湖南目前的地質隊伍年齡斷層有10--20年,二三十歲的人居多,40歲左右的人才很少,其他都是近60歲、60歲以上的。
從勘探到新的礦,到投入開采,進入國民經濟領域,要10-15年。要找到新的礦產基地,沒有足夠的投入和地質研究是不可能的。*近幾年,我省的地勘投入開始大幅度增加,2002年投入為5612萬元,2003年投入為8600多萬元,增長40%,但是,前一時期的斷層勢必影響到湖南地質研究勘探工作,也可能影響到湖南礦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