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采訪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秘書長王孝峰了解到,近年來,我國稀土資源低價流失現象十分嚴重。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稀土年出口量已比1990年翻了九倍,但價格卻下降了55%以上。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因在我國購買稀土原料初級產品不受配額限制,近年來又大規模在我國稀土資源區投資設廠,由此,我國所實施的稀土產品配額制一定程度上已被架空。
據中國稀土信息中心等機構公布的數據,2005年我國稀土礦產品產量為11.9萬噸,同比增長21%,約占全球總產量的92.7%,其中出口稀土產品約5.53萬噸,同比增長11.43%。形成對比的是,由于我國稀土產品出口價格低廉,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部分擁有稀土礦的發達國家近年來紛紛限制或停止開發本國的稀土礦,轉而從我國進口。目前國外90%以上的稀土上中游產品從我國進口。同時,外企大規模在國內建廠,據了解,目前僅內蒙古就有近10家外資工廠,這些企業在當地大量買入稀土原料和金屬,簡單加工后便運到國外進行深加工或儲備,成功地規避了我國出口配額限制。王孝峰還指出,國內企業僅加工到頭幾道工序就出口到國外深加工,把耗能、耗水、高污染的工序留在了國內。國外企業拿到初級產品,提純后產品增值10倍。
為此,專家呼吁國家應盡快完善出口管理政策,保護戰略資源。首先,應每年對稀土新產品進行評審后確定出口范圍,對出口種類實行動態管理。對釹、銪、鏑、鋱等儲量小,尤其是世界罕見的南方離子型重稀土礦,嚴格限制出口。二是出口稀土產品目錄應進一步細化便于分類管理。目前我國已能生產1000多個規格的稀土產品,新產品也不斷涌現。目前出口時僅將稀土產品簡單分為氧化物、鹽類和金屬三種,管理較粗。三是加強協調,打破稀土生產的地區、行業分割,贏得中國出口定價話語權。四是限制初級產品的大量出口,不能做砸鍋賣鐵的買賣。有序利用有限資源,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