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是制造業的根基,在電子、汽車、電機、電器、儀器、儀表、家電、通訊產品中,六到八成的零件都要依靠
模具成型。
“十五”期間,我國的模具業得到快速增長,年均增速達20%。2005年中國模具行業模具銷售額610億元,比上年增長25%,加上20多億美元的進口份額,中國模具市場容量已達800億元人民幣左右。
世界制造業生產基地正在加速向中國轉移,中國制造業快速升級,這些因素導致優質精密模具的需求不斷上升。專家預測,“十一五”期間,中國模具業市場份額將達1200億元。
中國模具市場這塊誘人的“大蛋糕”,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國際模具企業的眼球。
在中國模具業快速發展、國際模具巨頭熱烈追捧之下,2004年第十屆“中國國際模具技術和設備展覽會”的規模已成為亞洲*、世界第二。到5月8日開幕的第十一屆展覽會,規模更為驚人。模具世界三強之一的德國,還專門設立中德技術論壇機構。據統計,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模具業人員來中國尋寶。
其實,近年來,國際模具制造巨頭在中國投資設廠的新一輪擴張,正如火如荼。
德國海拉吉林落戶;日本豐田模具天津設廠;芬蘭貝爾羅斯公司投資興建的深圳模具制造廠不久前正式投產,專為電信、保健、電子、汽車等行業提供*模具產品……
“國際模具工業巨頭加速進軍中國市場的新一輪戰役已經打響。”業內人士這樣說。
“秘方車間”頻現獨資模具企業 外商精打“小算盤”
外資進來為何采用獨資方式而合資較少呢?
曾就職日資模具公司、后又自辦企業,無錫國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戴品榮對外資的套路很是清楚:外資企業因為核心技術不愿外流,都不選擇合資。
“外資企業進入一般有兩種模式:一是與其配套的企業(即客戶)一起進入,其特點是專業為單一客戶服務、模具品種同樣單一;二是自己進入中國。外資模具公司在中國,其目的是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便宜的鋼材,賺取更多利潤。
業內人士介紹,在國外企業中,模具車間是“秘方車間”,外人是不能隨便靠近的。在中國設廠,外資既有資金,又有自主技術,并不需要和中國企業合資。他們只是為了降低人工成本。而且,他們把設計依然放在國外,通過網絡傳到他們在中國的企業。
“外資大量獨資進入,對提高我國自身的模具水平無任何幫助。”戴品榮分析,“外資企業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資金實力,再利用中國的勞動力和便宜的原材料,其競爭優勢不言自明,其一直占領的高端模具市場中國企業更加無法進入,也就是說中資企業沒有機會提升檔次。中資企業*怕的是自身實力尚未增強,外資企業已對中國模具市場完成壟斷。”
專家舉例分析,日本的模具產能約占亞洲的20%。而模具行業人力成本中有70%以上是非核心技術人員。因此,現在日本模具業正逐漸將技術含量不高的模具件轉向人力成本低的地區生產,比如中國、東南亞地區,只在本國生產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現在日本的模具價格與1998年相比下降了20%左右,這無疑增強了日本模具在世界模具市場上的競爭力。
專家:行業做強要進行二次開發
目前,我國模具業規模僅次于日本和美國,但大多集中在中低檔領域,技術水平和附加值偏低。據中國模具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我國制造業急需的精密、復雜沖壓模具和塑料模具、轎車覆蓋件模具、電子接插件等電子產品模具等,仍然大量依靠進口,模具產品的進出口逆差超過10多億美元。
面對國外先進技術與高質量制品的挑戰,專家指出,中資模具企業必須在模具產業鏈前端研究開發、人才建設和產業鏈后端檢測以及信息服務上*一步,才能使模具產業乃至整個制造業升級換代,將產業鏈打造得更加緊固和完善。
值得借鑒的是模具之鄉浙江黃巖的企業家們已著手升級創新,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引進國際先進設備,籌備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