鎢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在世界上具有儲量優勢的礦藏,廣泛應用于國防、航空、信息產業等領域,福建省是我國鎢品出口的主要省份。據福州海關統計,2006年1-4月,福建省鎢品出口3128噸,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30.44%,價值8850萬美元,增長2倍。出口平均價格28293美元/噸,增長1.3倍。
福州海關有關人士指出,雖然鎢品出口價格攀升有利于出口企業利潤的提升,但鎢礦開采和鎢品生產出口存在三大風險:
一是鎢原料價格協商機制遭破壞,貿易投機擾亂市場。穩定的原料市場和穩定的生產經營秩序,是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在長期的合作過程中,國內一些大的鎢原料企業與冶煉加工企業之間曾存在著一種有效的雙邊價格協商機制,但隨著一些無證生產企業加入鎢礦的開采和鎢冶煉企業的重復建設,原有的雙邊協商機制的約束力越來越弱,這給了鎢礦砂中間商投機的機會,影響了國內鎢品生產經營的穩定性。
二是刺激了鎢資源的破壞性開采。為抑制國內鎢業的無序發展,國土資源部自2002年起向全國鎢礦下達鎢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但是,近年來,在鎢品價格走高的刺激下,部分銀行盲目跟進資金,為惡性競爭開了“綠燈”,鎢冶煉產能尤其是低端產品產能的得到快速擴張,部分企業無證及超量開采,導致了鎢資源的破壞性開發,影響了對鎢礦資源的保護。
三是破壞了企業生產的連續性。由于一些新增冶煉企業的投產擴張,加上鎢礦投機商的囤積炒作,部分地區存在大量信貸資金、民間資本流向鎢業的開采、加工、流通各個環節炒作情況,造成去年上半年鎢品價格持續攀升,下半年后鎢品價格暴漲暴跌的混亂局面,破壞了企業生產的連續性。
面對鎢礦開采生產和出口潛在的風險,福州海關有關人士建議加大對鎢礦資源保護力度,加強對鎢礦的統一規劃和資源配置,規范和監督鎢業的生產經營秩序,加快鎢業的市場經濟體系建設,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和報價機制,加強行業協調自律,努力引導市場走向,以保持國內鎢品市場價格的穩定。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