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7月14日,長江綜合鎢粉均價連續第六日上漲,報收38.6萬元/噸,單日再漲500元,刷新近十年歷史高位。這一看似溫和的漲幅背后,實則是全球戰略資源博弈白熱化、中國供應政策剛性鎖死與核聚變商業化需求爆發的深度共振。當“工業牙齒”成為大國競爭的核心籌碼,鎢產業正經歷從“工業原料”向“戰略資產”的價值躍遷。
一、供應端:政策紅線鎖死增量,海外補充難解近渴
國內開采指標硬約束持續加碼。2025年首批鎢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僅5.8萬噸,同比銳減6.45%,江西主產區配額削減2370噸,湖北、安徽等低產區指標直接歸零。環保督察高壓同步施壓,江西、湖南中小礦山因改造成本飆升40%停產率超30%,現貨流通量持續低于50%,礦山惜售情緒推升江鎢集團黑鎢精礦報價堅守17.3萬元/標噸高位。
進口礦結構性矛盾加劇。盡管1-5月鎢精礦進口量同比激增46.3%,但哈薩克斯坦巴庫塔二期項目延期至2026年,朝鮮、越南低品位礦(平均0.25%)難以替代高品位黑鎢,進口溢價較年初擴大18%。新礦法強化戰略管控效應顯現,7月生效的《礦產資源法》*將鎢列為戰略性保護礦種,采礦權全面實施招拍掛制度,長期規范開采秩序的同時,短期加劇供應收縮預期。
二、需求端:軍工囤貨與核聚變商業化雙引擎爆發
全球軍備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美國計劃將政府鎢儲備從266噸暴增至2041噸(增幅667%),歐盟推動鎢基穿甲彈缺口擴至6800噸,地緣沖突刺激各國戰略囤貨溢價達25%。國內制造業同步復蘇,6月裝備制造業PMI達51.4%,1-5月金屬切削機床產量同比增21.5%,硬質合金企業庫存消化周期縮至35天,補庫需求持續釋放。
核聚變商業化引爆千億級需求成為*大亮點。中國EAST裝置實現1億攝氏度1000秒“高質量燃燒”世界紀錄,法國WEST裝置啟動6000噸鎢組件招標,中鎢高新高熵合金涂層技術進入預審,單噸溢價空間高達40%。更關鍵的是,核聚變反應堆材料損耗遠超預期——以ARIES-ST反應堆為例,單堆運行40年需消耗29,034噸鎢,相當于當前全球年產量29%。若全球推進核聚變商業化,鎢需求量需激增10-20倍,徹底改寫供需邏輯。
光伏鎢絲滲透率突破臨界點。廈門鎢業300億米產線滿產運行,切割效率較碳鋼線提升15%,成本降10%,滲透率突破16%,單噸利潤較傳統產品高35%,硅片薄片化趨勢推動2027年市場規模逼近200億元。
三、產業鏈變革:從“原料輸出”到“技術主導”
出口管制重塑全球貿易鏈。中國對APT、碳化鎢實施配額管理后,歐洲APT價格飆至485美元/噸度(較國內溢價25%),倒逼企業轉向高附加值產品——廈門鎢業憑借光伏鎢絲技術獲出口豁免,高端產品毛利率提至38%。未被管制的硬質合金刀片成突圍利器,5月單月出口量同比增13%,中國正從鎢原料出口大國轉向高附加值產成品出口大國。
資本加速布局戰略資源賽道。7月14日鎢概念板塊主力凈流入2.29億元,中鎢高新(+1.77%)獲機構連續3日加倉,押注其柿竹園技改項目(2027年鎢精礦年產量升至1萬標噸)及核聚變材料技術突破。江西貿易商囤貨量回升至3.2萬噸,博弈歐盟2萬噸戰略儲備招標窗口。
四、風險預警:高位震蕩中的三大博弈點
歐盟關稅政策落地倒計時
若7月對華鎢制品加征25%關稅,將沖擊國內8.2%出口份額,但核聚變、光伏等高附加值領域或成轉型突破口。
技術替代加速倒逼升級
碳化硅刀具成本較年初降20%,切削工具領域替代率逼近25%;若光伏碳化硅線材成本再降10%,或沖擊35%傳統鎢需求。
政策調控“雙刃劍”效應
國家儲備局拋儲預期升溫(概率40%),可能短期壓制價格;但長期看,資源稀缺性(中國占全球儲量52%)與新興需求增長仍支撐價格中樞上移。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oFCuxJcMzUuJ2CtBAT4alA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