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江西贛州,一家鎢礦的銷售總監王磊掛斷了歐洲買家加價三成求購黑鎢精礦的電話。
他隨即對團隊成員表示,月度現貨投放量要控制在200噸以內。
王磊手握的鎢礦山出貨單顯示,9月下半月黑鎢精礦發貨量比上月同期減少30%,庫存周轉天數從15天延長至45天。
這種“惜售”策略背后,是鎢產業鏈上游企業面對歷史新高鎢價的自信抉擇。
2025年以來,鎢價一路狂飆。
國內主要鎢產品年內均值較年初低點普遍上漲超過50%,部分產品價格年度累計漲幅已達近100%。以8月21日為例,鎢粉價格一日之內暴漲17,000元/噸,創近三年來新高,黑鎢精礦價格也成功站上21萬元/噸的關鍵點位。
從8月21日至今,鎢價幾乎每天都在快速上漲。
9月24日數據顯示,歐洲APT(仲鎢酸銨,鎢精礦經過冶煉加工后的一種重要中間產品,歐洲APT價格是國際主流鎢價指標)價格已飆升至580美元/噸度至645美元/噸度(鹿特丹到岸價),同比上漲超30%。
王磊說:“現在不是我們在賣礦,是礦在‘挑’客戶。”
他對經濟觀察報表示,9月上旬,曾有國內冶煉廠負責人親自帶隊來礦區駐守三天,只為爭取100噸鎢精礦的優先采購權。
當上游開始“掌控”游戲規則,中游卻逐漸面臨成本困局。
面對上游礦企的“惜售挺價”,江西某冶煉廠廠長李建國形容自己所在的中游企業像“夾心餅干”。他向經濟觀察報展示的賬本顯示,2025年8月該企業鎢精礦采購成本同比飆漲60%,而產出的仲鎢酸銨售價漲幅僅25%。
王磊認為,上游礦企的“黃金時代”源于供需基本面的根本轉變。這種供需錯配正在鎢市場引發連鎖反應。
2025年,首批鎢精礦開采總量指標降至5.8萬噸,同比縮減6.45%,而光伏鎢絲需求爆發式增長讓供需缺口持續擴大。
為了應對種種供需矛盾,一名監管部門的人士透露,相關部門正在研討鎢礦“彈性開采指標”的可行性方案,考慮對采用綠色開采技術的礦企給予5%的配額上浮,以期在保供與環保之間取得平衡。
也有部門擔憂此舉可能減少資源稅收入。因此,該政策出臺的步伐放緩。
資源為王
2025年9月18日,江西贛南一座鎢礦山的會議室里,上述鎢礦銷售總監王磊掛斷一通海外采購商的電話,對團隊人員表示,歐洲那邊報價又漲了5%,但這批貨不能出——國內冶煉廠的長單還沒交完。
他用庫存表上的數據,來向團隊成員闡明自己的理由:礦山現貨庫存僅剩15天用量,而去年同期這個數字是45天。窗外,運輸卡車排成長龍,但每日出貨量卻控制在歷史低點。
這種“惜售挺價”的策略在鎢市場中并非個例。
截至9月23日的*新數據顯示,65%黑鎢精礦價格已超過27萬元/噸高位,較年初暴漲92%;仲鎢酸銨(APT)報價超過40萬元/噸,同比翻倍。
王磊的手機里壓著十幾家冶煉廠的催貨信息,但礦山仍堅持每周僅釋放200噸現貨。
在他看來,供需天平已經徹底傾斜,不管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
2025年2月,商務部發布《對鎢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決定》,該文件明確對仲鎢酸銨、氧化鎢、碳化鎢等初級產品實施出口限制。全球鎢貿易格局發生變化,海外APT價格飆升至580美元/噸度至645美元/噸度,較國內溢價22%。
江西另一家鎢業企業外貿部門負責人透露,國際APT買家正在瘋狂囤貨。比如一家歐洲企業,近期一次性求購500噸APT,承諾支付30%溢價。不過,出于優先保障國內相關企業需求的考慮,該鎢業企業并沒有回應歐洲買家的訴求。
海關數據顯示,2025年1至7月中國鎢品出口量同比下滑34.56%,而進口量激增45.57%,哈薩克斯坦等新興供應源開始進入中國市場。
在傳統需求之外,光伏鎢絲也成為引爆市場的新變量。
上海鋼聯分析師施佳表示,硅片薄片化趨勢推動切割線徑細化,2025年,光伏鎢絲滲透率從20%躍升至60%。每吉瓦(GW)硅片耗鎢8噸,全球年需求超4500噸,同比激增198%。
在一家央企光伏鎢絲車間內,生產線長王師傅以直徑僅12微米的鎢絲為例,表示這種產品毛利率超40%,但產能擴張速度遠追不上需求。
為搶占市場,一些行業內龍頭企業今年累計投入15億元擴產,但受制于APT原料供應,實際產能利用率不足70%。
在這場供需博弈中,上游企業掌握了話語權。
章源鎢業2025年半年報顯示,該公司上半年凈利潤為1.15億元,其中礦山業務是*主要的利潤來源之一。
中鎢高新管理層在業績說明會上說:“我們正在推進柿竹園技改項目,預計釋放2000噸增量。”該企業托管的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柿竹園礦山保有資源儲量豐富,年產鎢精礦超7000噸。
但這種形勢觸發了個別產業鏈矛盾。
一名礦業公司高管稱,曾有幾家冶煉廠聯合要求“價格回調至合理區間”,但礦企直接暫停供貨,*后對方董事長親自帶人來道歉,重新簽了溢價15%的長協,此事才告一段落。
王磊辦公室里的電子屏實時滾動著全球鎢價數據——國內APT社會庫存(社會庫存是鎢市場供需關系的重要體現,它包括經銷商、貿易商、下游企業和倉儲等環節的庫存)已降至200噸以下(正常水平為600噸),硬質合金企業原料庫存僅剩12天(安全線30天)。
王磊認為,這不是周期性漲價,而是戰略資源價值的系統性重估。
賬本里的“生死線”
2025年9月23日下午,江西贛州,李建國在辦公室里反復核對冶煉廠上個月的財務數據。
報表顯示,2025年8月,該企業鎢精礦采購成本同比飆漲60%,而產出的APT售價漲幅僅為25%。
李建國逐項計算:8月采購的65%黑鎢精礦均價已達27.2萬元/噸,而APT售價卡在40萬元/噸關口。表面有利潤空間,但扣除加工成本、環保投入和設備折舊后,實際利潤率已壓縮至不足5%。
9月17日,一批APT貨比三家,*終單價被壓到39.5萬元/噸,比月初跌了3%。這讓他感到了壓力:上游漲價時跟不上,下游壓價時又躲不開。
經濟觀察報聯系數家鎢礦產業鏈的中游企業后獲悉,這種困境在行業中普遍存在。
根據國盛證券調研,2025年第二季度鎢精礦均價同比上漲10%,但中游冶煉企業毛利增幅遠低于此。尤其硬質合金板塊出現“量增利減”的現象——上半年產量同比增5%,毛利卻下降6%。
上述礦業公司高管透露:“部分企業APT生產線已陷入虧損,只能靠鎢粉等深加工業務勉強維持。”
李建國現在*怕下游客戶拖款。他向經濟觀察報出具的應收賬款清單顯示:一家硬質合金企業1200萬元貨款已逾期45天,另一家刀具廠600萬元匯票還需90天才能兌付。
他坦言,企業每月需維持5000萬元現金流周轉,而應收賬款周期拉長至120天。他們不得不多次尋求銀行承兌匯票貼現,僅此一項月均損失約20萬元利息。這些差價全是他所在的團隊貼補。
浙江一家冶煉企業負責人表示,近期已拒絕為下游客戶提供90天以上賬期,寧愿減產也不接長賬期訂單,去年一家同行因出現超千萬元的壞賬而破產。
為增強議價能力,李建國曾嘗試聯合當地其他冶煉企業組建采購聯盟。9月初的會議上,幾家參會企業承諾統一采購價,但不到一周聯盟即告破裂,有企業暗中加價2%搶購上游現貨,信任基礎太脆弱。
在李建國看來,這種分化凸顯中游企業的集體困境,即便面對上游溢價,也難以形成統一陣線。
更嚴峻的是國際競爭。
由于國內成本高企,越南、德國等冶煉企業正搶占海外市場。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5年1至7月中國鎢品出口量同比下降17.85%,進口量同比增長26.75%。
部分企業開始尋求國資的幫助。
一家地方冶煉企業通過混改,出讓15%股權并引入省屬投資平臺,獲得了5000萬元紓困資金。
傳導鏈危機
2025年8月13日,浙江寧波,硬質合金企業主陳海峰在辦公室里收到一份客戶通知函——德國一家知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宣布,將逐步減少30%的鎢鋼刀具訂單,轉向采購韓國產品。
這已是本月第三家向他提出削減需求的客戶。
陳海峰表示,上游漲價的壓力,到下游時,就是直面訂單減少。
他的賬本記錄著相關數據:碳化鎢粉采購價從年初的380元/公斤飆升至610元/公斤,但硬質合金刀具售價僅上調15%。客戶能接受的漲幅極限就是20%,超過這個數,客戶就轉向替代品或海外供應商。
陳海峰發現,一家家電企業已開始測試含鈷高速鋼替代鎢鋼刀具,雖然產品壽命可能會降低30%,但成本可節約40%。
湖南一家刀具廠負責人展示了一份采購清單:8月鎢粉采購量同比減少25%,而鉬鐵采購量增加60%。鉬基材料雖性能稍遜,但價格僅為鎢合金的三分之一,在這家刀具廠負責人看來,中低端市場正在快速消失。
陳海峰打開供應鏈管理系統,顯示原料庫存僅維持10天用量(安全線為30天)。對他的團隊來說,現在采購就像“賭博”。因為高價囤貨風險太大:上月一批50噸碳化鎢粉的進貨價是580元/公斤,半個月后市場價跌至550元/公斤,直接損失達150萬元。
還有現金流危機。
陳海峰透露,下游客戶賬期從60天拉長至90天,而上游供應商要求現款現貨,他們墊付的流動資金從2000萬元增加到5000萬元,銀行的授信額度卻在下調。
他所在地區的商業銀行信貸部負責人向經濟觀察報證實,2025年二季度,銀行對硬質合金行業授信規模縮減15%,逾期率上升使該行業被列為謹慎類客戶。
而且,鎢的不可替代性正在被打破。
陳海峰展示客戶提供的測試報告:某日企開發的碳化鈦基材料在銑刀應用上壽命達到鎢基材料的85%,成本低30%;另一種氮化硅陶瓷刀具在精加工領域已實現替代。
更深遠的危機來自制造業模式變革。
一家智能刀具庫企業工作人員說:“現在客戶不再購買刀具,而是按加工件數付費——他們必然愿意選擇成本更低的解決方案。”
這種服務化轉型使刀具廠商被迫承擔材料漲價壓力,部分企業開始向東南亞轉移產能。
面對危機,部分下游企業開始尋求突破。陳海峰的企業與上游冶煉廠達成“利潤分成”的協議:當鎢價漲幅超過20%時,超額部分由雙方按比例分擔;同時與下游客戶建立價格聯動機制,每月根據原料價格調整產品售價。“雖然不能完全抵消(上游漲價的)壓力,但至少避免了企業突然死亡。”他表示,這種模式已幫助該公司穩定了約30%的核心客戶。
陳海峰用紅筆在“終端客戶”區域畫了個圈:“上游礦企賺得盆滿缽滿,中游冶煉廠盡力支撐,而我們下游正在經歷價值重構。”
臨界點
臨界點上,市場的天平已經開始有所擺動。
9月23日,長江綜合鎢粉均價報62萬元/噸,單日重挫7500元,終結了此前數月的連續上漲行情。同一天,卓創資訊的行情分析指出,鎢精礦市場偏弱運行,江西大企一級黑鎢精礦報價穩在27.2萬元/噸,下游客戶多是觀望應對。
期貨市場多頭資金正在撤離,部分華東地區的鎢貿易商為了快速回籠資金,甚至開始以低于市場價5000元/噸的價格甩貨。
王磊辦公室那塊實時滾動的價格屏幕上,跳動的數字*次出現了連續的綠色。
政策制定者已經注意到了這種風險。
一名監管部門的人士透露,相關部門正在研討“彈性開采指標”的可行性方案,考慮對采用綠色開采技術的礦企給予5%的配額上浮,以期在保供與環保之間取得平衡。
然而,也有部門擔憂此舉可能減少資源稅收入,因此政策出臺的步伐有所放緩。
與此同時,下游的承受力正在逼近極限。湖南一家硬質合金龍頭的采購總監向記者透露,他們已將原料庫存周期從15天延長至22天,堅決執行“隨用隨采”策略,9月采購量較8月再縮減10%。更嚴峻的是,制造業PMI(采購經理指數)持續處于榮枯線下方,盡管新能源車、半導體等高端領域對鎢的需求保持強勁,但其占比不高,難以力挽狂瀾。
王磊認為,當前鎢價已進入非理性區間。若鎢價突破45萬元/噸,下游60%的中小合金企業將停產。
*終的平衡點可能來自技術革命。
李建國所在的冶煉企業聯盟雖已破裂,但他轉而與一家高校科研團隊合作,試點應用“鎢廢料高效回收技術”,初步將一批廢硬質合金的鎢回收率提升到了85%,這雖未達到實驗室的90%以上的理想值,但已讓加工成本下降了一些。
類似的協同創新正在更大范圍內發生。
中南大學研發的“鎢廢料高效回收技術”已能將硬質合金回收率從75%提至92%,若規模化應用,可替代30%原生鎢需求。但技術突破需要時間,而市場留出的窗口期可能只有2至3年。
9月23日,回到江西贛州鎢交易中心,大屏上70鎢鐵的價格(70鎢鐵是一種鐵合金,含鎢量為70%,主要用于煉鋼的合金添加劑)曲線*終定格在39.5萬元/噸。
一名企業人士關掉交易軟件:“政策想控價,礦企要利潤,下游要生存——這場拉鋸戰里,誰都想當贏家,但注定沒有真正的贏家。”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kFMdMW4IK2O-m_b5Pma4HQ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